WFU

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

佛洛伊德的死因-台灣男性排名第四的癌症

最近新的佛洛伊德的影集在Netflix上映,懸疑靈異的內容評價好壞參半,影評吵得沸沸揚揚

先撇開這些不談,你知道佛洛伊德是怎麼死的嗎?


佛洛伊德劇照
圖片來源:Netflix

殺死佛洛伊德的元兇

佛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猶太人,生於1856年,死於1939年,橫跨一戰與二戰的年代,光是看這個背景,便讓人好奇他的死亡是不是與納粹的迫害有關。的確,納粹在1933年開始迫害猶太人,公開燒毀佛洛伊德的作品,逮補女兒安娜·弗洛伊德,四個佛洛伊德的妹妹甚至死於納粹集中營,但真正殺死佛洛伊德的兇手,也是晚年讓佛洛伊德最為掙扎的,不是納粹,也不是那些質疑他學說的人,而是台灣男性第四常見的癌症–口腔癌

讓心理學大師飽受折磨的口腔癌

1919年佛洛伊德63歲,第一次檢查出口腔癌。根據文獻,腫瘤侵犯上顎為主,但也有侵犯接近下頷的粘膜。在接下來的數年,他接受了將近30次的手術,其中包含腫瘤的復發,也包括裝置分隔鼻腔與口腔的義體(prosthesis)。不說其他的,在那個年代光是手術30次,術前的準備加上術後的照護,應該就消耗了他大半的心力,不用說裝置在口腔的義體更是困擾著佛洛伊德的生活。

口腔癌不只一種

其實口腔癌的病理型態不只一種,最常見的是鱗狀上皮細胞癌(squamous cell carcinoma)。根據文獻推斷,佛洛伊德的口腔癌可能屬於疣狀癌(verrucous carcinoma),相對於鱗狀上皮細胞癌,轉移的機率低很多,也有較好的預後。這也是為什麼佛洛伊德有機會在不斷的復發和手術後,以當時的醫療水平還能活長達二十年之久。

口腔惡性腫瘤

如果佛洛伊德活在現代

口腔癌的治療需要依照病理型態,癌症分期做個別的規劃。一般來說主體還是以手術優先,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,化學治療。與佛洛伊德生活的年代相比,現在麻醉、手術、以及放射化學治療的水準都比當時進步許多。更重要的是,頭頸癌手術常常會影響顏面外觀,現在我們能與整形外科合作進行皮瓣重建手術,對病患的外觀、功能、生活品質有顯著的提升。

如何避免口腔癌

近年來國健局努力推廣口腔癌防治,在衛教和篩檢上下了不少功夫,讓國人大多都了解煙、酒、檳榔是造成口腔癌的最大原因(其他還有假牙使用,口腔衛生等等)。雖然是老調重彈,但完全戒除其實是知易行難,需要很大的毅力。佛洛伊德從24歲即開始抽菸,直到罹癌仍然不願意戒菸,這也是腫瘤不斷復發的原因之一。話雖如此,臨床上也有不少病患因為罹癌,下定決心戒除這些嗜好,加強運動等較正面的生活習慣,進入生活的良性循環。






參考文獻:
Xavier Riaud. Treatment of Sigmund Freud’s Maxillary Jawbone Cancer by Hans Pichler and Varaztad Kazanjian.J Trauma Treat 2015, 4:1


蔡宗佑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,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