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部及鼻竇腫瘤,在臨床上診察不易, 症狀又與鼻竇炎嚴相似,甚至有9-12%的病人沒有症狀,很容易導致診斷上的延遲。治療上由於解剖位置靠近眼睛及顱底(腦部下緣),無論是手術或放射治療都存在不少風險。因此,鼻部及鼻竇腫瘤雖然發生率非常低,但其診斷與治療是臨床上很重要的課題。
疾病分佈:
- 鼻部及鼻竇惡性腫瘤占所有呼吸消化道惡性腫瘤3%
- 男:女=2:1
- 危險因子: 暴露在化學藥品,鎳暴露, 皮革及絲襪的洗染劑等
臨床上如何初步診斷?
- 症狀與鼻竇炎嚴相似 (鼻塞、鼻血、頭痛、臉痛、鼻分泌物),甚至有9-12%的病人沒有症狀
- 額外線索:如果有第五對腦神經(V1/V2)的感覺異常,眼瞼下垂(proptosis),要更加懷疑腫瘤可能性
- 理學檢查:耳鼻喉科檢查,神經學檢查,內視鏡檢查
早期的鼻竇腫瘤仍仰賴影像學檢查:
- 鼻竇X光可以初步看兩側是否對稱,是否有骨頭侵蝕
- 若有懷疑,可以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(CT)或核磁共振(MRI)
- CT: 鑑別骨骼結構及血管位置
- MRI: 分辨腫瘤及軟組織, 有無神經侵犯(perineural spread)
- 頸動脈(carotid artery)旁的腫瘤須安排血管攝影(angiography)
治療原則:
- 切片手術:精確診斷(內視鏡)
- Resection or drainage:
- Open technique
- Endoscope
- Drainage 目的:改善併發的鼻竇炎,放射治療前準備
- 重建/復健:
- 手術後當下進行重建手術, 將腦部以及上呼吸消化道分隔
- total maxillectomy後的defect不要封住,這樣後續才可以追蹤
- 假牙(dental prosthesis)
- 幫助傷口癒合、幫助恢復語言和吞嚥功能(美觀不是首要考量)
- 放射治療
- 眼睛分成anterior segment和posterior segment
- 如果anterior segment沒被影響,視力的影響可以在3-5年後才發生(因為post-RT retinopathy or optic neuropathy)
- blindness發生率:unilateral 35%, bilateral 8% (通常因為同側radiation retinopathy + 對側optic neuropathy)
- 化學治療
特殊議題
- 是否需要做頸部淋巴清除手術?
- N0原則上不需要做neck dissection
- 若腫瘤侵犯到眼球怎麼辦?
- 惡性腫瘤有26%一開始表現就有orbital invasion
- 眼部症狀: 眼瞼下垂(proptosis), 複視(diplopia), 視力減退(decreased visual acuity), 瘀血(chemosis), 溢淚(epiphora)
- 若侵犯到眼睛的骨頭並不一定代表一定要把眼睛拿掉(orbital exenteration), 如果吃到periorbita才把整個眼睛切除
- reconstruction of bony orbit:titanium mesh±calvarial bone grafts
- 腫瘤侵犯pterygopalatine Fossa
- en bloc resection困難,會增加local recurrence機會
- 手術後建議加做放射治療